微型四旋翼:修订间差异

来自工场百科
第50行: 第50行:
[[File:微型四旋翼各物理量示意图.svg|thumb|416px|微型四旋翼中各物理量的示意,其中<math>x_B</math>指向机头,<math>T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产生的升力,<math>Q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产生的扭矩,<math>\Omega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的转速。]]
[[File:微型四旋翼各物理量示意图.svg|thumb|416px|微型四旋翼中各物理量的示意,其中<math>x_B</math>指向机头,<math>T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产生的升力,<math>Q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产生的扭矩,<math>\Omega_i</math>是旋翼<math>i</math>的转速。]]


在悬停状态附近线性化的状态空间方程为
定义:
* <math>\theta</math>,<math>\phi</math>,<math>\psi</math>分别是俯仰、滚转、航向角
* <math>p</math>,<math>q</math>,<math>r</math>分别是滚转、俯仰、偏航角速率,即沿<math>x_B</math>,<math>y_B</math>,<math>z_B</math>的角速率
* <math>u</math>,<math>v</math>,<math>w</math>分别是质心在导航系<math>xyz</math>轴中的速度分量
* <math>z_r</math>是旋翼平面相对于飞行器质心的位置,高于质心为正
* <math>I_{bi}</math>是机体沿<math>i_B</math>轴的惯性矩(机体有对称性,故<math>x_B y_B z_B</math>为惯性主轴),<math>I_{rz}</math>是旋翼沿转轴的惯性矩
* <math>
\left\{
\begin{array}{l}
\Delta\Omega_T = \Delta\Omega_1 + \Delta\Omega_2 + \Delta\Omega_3 + \Delta\Omega_4 \\
\Delta\Omega_P = \Delta\Omega_1 - \Delta\Omega_3 \\
\Delta\Omega_R = \Delta\Omega_4 - \Delta\Omega_2 \\
\Delta\Omega_Y = \Delta\Omega_2 + \Delta\Omega_4 - \Delta\Omega_1 - \Delta\Omega_3
\end{array}
\right.
</math>是各个旋翼转速变化量的线性组合
* <math>A</math>,<math>B \cdots F</math>是与旋翼形状和转速有关的参数
 
 
定义悬停状态为
<math>
\left\{
\begin{array}{l}
\theta = \phi = \psi = 0 \\
\theta = \phi = p = q = r = u = v = w = 0 \\
\Omega_i = \Omega_h \qquad(i = 1,2,3,4) \\
T_i = \displaystyle\frac{mg}{4} \qquad(i = 1,2,3,4)
\end{array}
\right.
</math>
 
 
那么在悬停状态附近线性化的状态空间方程为


<math>
<math>
第83行: 第115行:
I_{bz} \Delta\dot{r} = -E \Delta r + F \Delta\Omega_Y + I_{rz} \Delta\dot{\Omega}_Y  
I_{bz} \Delta\dot{r} = -E \Delta r + F \Delta\Omega_Y + I_{rz} \Delta\dot{\Omega}_Y  
</math>
</math>
其中,
* <math>\theta</math>,<math>\phi</math>分别是俯仰、滚转角
* <math>p</math>,<math>q</math>,<math>r</math>分别是滚转、俯仰、偏航角速率,即沿<math>x_B</math>,<math>y_B</math>,<math>z_B</math>的角速率
* <math>u</math>,<math>v</math>,<math>w</math>分别是质心在导航系<math>xyz</math>轴中的速度分量
* <math>z_r</math>是旋翼平面相对于飞行器质心的位置,高于质心为正
* <math>I_{bi}</math>是机体沿<math>i_B</math>轴的惯性矩(机体有对称性,故<math>x_B y_B z_B</math>为惯性主轴),<math>I_{rz}</math>是旋翼沿转轴的惯性矩
* <math>
\left\{
\begin{array}{l}
\Delta\Omega_T = \Delta\Omega_1 + \Delta\Omega_2 + \Delta\Omega_3 + \Delta\Omega_4 \\
\Delta\Omega_P = \Delta\Omega_1 - \Delta\Omega_3 \\
\Delta\Omega_R = \Delta\Omega_4 - \Delta\Omega_2 \\
\Delta\Omega_Y = \Delta\Omega_2 + \Delta\Omega_4 - \Delta\Omega_1 - \Delta\Omega_3
\end{array}
\right.
</math>是各个旋翼转速变化量的线性组合
* <math>A</math>,<math>B \cdots F</math>是与旋翼形状和转速有关的参数


===姿态测量===
===姿态测量===

2015年2月26日 (四) 10:27的版本

微型四旋翼项目的目标是实现一种最大尺寸小于15cm的遥控四旋翼,最低要求可以实现可控飞行。

微型四旋翼项目最初由严斌发起并推进,严斌的设计以下简称A型。2013年3月王若溪获得A型图纸和程序以后开始进行自己的设计,以下简称B型。 2014年初方鑫设计了自己的微型四旋翼(C型),他的微型四旋翼首先实现可控飞行。王若溪于2014年6月实现可控飞行。 2014年7月暑期培训时任勇也设计了微型四旋翼(D型),将实现方案简化,以便培训新人。

A型

严斌的微型四旋翼

完成度

  • 可使用安卓手机遥控
  • 有姿态保持功能

实现方案

  • 直径7mm直流空心杯电机作为动力,3.7V锂聚合物电池提供能源
  • 旋翼直径46mm,相邻旋翼中心距约60mm
  • 整块PCB板作为机身
  • STM32F103C8主控制器,MPU6050加速度计/速率陀螺,HMC5883磁强计,MS5611-01BA03气压计
  • 单环PID控制器,传感器融合算法是互补滤波或卡尔曼滤波


B型

B型微型四旋翼项目于2014年7月参加庆科首届智能硬件创新设计大赛后搁置。

目前概况

微型四旋翼与AndroPilot地面站

完成度

  • 俯仰、滚转保持,航向阻尼
  • 与地面站通信,接受姿态角、航向角速率和油门指令并传回姿态(不包括航向角)、IMU测量值、电池电压等信息

实现方案

  • 720直流空心杯电机作为动力,3.7V 250mAh至400mAh锂聚合物电池提供能源
  • 旋翼直径46mm,相邻旋翼中心距60mm
  • 机身由板材、尼龙柱和小电动直升机尾桨座拼接、粘合而成
  • STM32F103C8主控制器,MPU6000加速度计/速率陀螺,通信模块为济南华茂科技有限公司HM-02、HM-06蓝牙模块或者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MW3161 WiFi模块。
  • 主控制器中运行FreeRTOS 8.0.2操作系统,与地面站通信的应用层协议是MAVlink,地面站软件是QGroundControl
  • 控制器是双环PID,传感器融合算法来自Madgwick的研究报告
  • 根据推导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,飞行器质心被设计得尽量靠近旋翼平面,这样可以使模型变得简单,也许便于PID调参

实现细节

飞行动力学模型

微型四旋翼中各物理量的示意,其中指向机头,是旋翼产生的升力,是旋翼产生的扭矩,是旋翼的转速。

定义:

  • 分别是俯仰、滚转、航向角
  • 分别是滚转、俯仰、偏航角速率,即沿的角速率
  • 分别是质心在导航系轴中的速度分量
  • 是旋翼平面相对于飞行器质心的位置,高于质心为正
  • 是机体沿轴的惯性矩(机体有对称性,故为惯性主轴),是旋翼沿转轴的惯性矩
  • 是各个旋翼转速变化量的线性组合
  • 是与旋翼形状和转速有关的参数


定义悬停状态为


那么在悬停状态附近线性化的状态空间方程为

姿态测量

控制器

硬件

软件

地面站通信

惯性传感器误差标定

PID参数

历史版本

C型

D型

外部链接